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略,其成功推进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语言服务“软件”设施建设。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目标的确定,构建语言服务创新体系即“软件”设施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中更是占据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关乎“走出去”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国家示范区需要语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伊始就把语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同步发展目标,纳入公共服务建设体系,才会在未来发展中相互裨益。这项工作的重点是找准国家示范区语言服务的需求点和薄弱点,探求解决方案。从宏观层面看,语言服务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语言服务需求方、供应方、政府、高校四方合力。明确语言服务需求方(高新企业)和语言服务供应方(语言服务企业)的运营状况及互选参数,确定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在语言服务方面的保障作用,探索语言服务方向,建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最终形成一个良性产业生态系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语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构建国家示范区语言服务创新体系需要找准方向、合理定位,协同创造适合企业需求的语言服务类型。这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发展语言知识服务。宣讲和普及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出台关于商标、说明书等企业用字规范的地方法规;监控示范区内企业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规范示范区公共场所标识用语;促成企业语言材料数字化、标准化、文本化,建设语言资源数据库。
拓展语言使用服务。语言翻译是语言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占比依然很大。同时本国语言服务类型也不断拓展,主要有速记、命名、配音、播音、打字、文秘、语言训练、语言文字水平测试、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语言咨询、标牌制作、语言广告、品牌推广等,以个性化和量身定做方式,成为推广新产品、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引进语言技术服务。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要引进、推广和普及工程技术性语言应用和语言加工处理方法手段,包括语言技术支撑和语言应用工具。
加强语言教育服务。加强语言教育服务体现了语言服务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用型人才,业内专家进校园,校园语言专家驻企业,促使产学研融合,实现从业人员全日制语言教育和业余语言培训的常态化。
语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开发语言服务“语联网”平台。“语联网”是提供在线互动的语言信息服务平台,将语言服务与用户业务相融合,使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通过交易模式创新和聚合资源创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语言服务生态系统。“语联网”及其全新商业模式,解决了目前语言信息服务产业资源分散、技术落后的局面,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数据追溯。对于刚刚建立的示范区,要注意语联网平台的全线连通,在内部互洽基础上,与全国语联网(武汉)对接。
孕育本地化语言服务“产业链”。高新企业要“走出去”,需要语言服务国际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其各个分支机构又必须适应当地现状,以本土化资源完成本地化服务,将产品或服务按特定区域语言市场需求进行加工,对产品和服务内容以当地用户的语言营销,最终要求用户所接触到的信息和所有用户文本都使用用户的语言和文化习惯。
建立语言服务外包、众包模式。对初创或者小微企业来说,应在外包基础上,着力发展语言众包模式,实现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互联网搜索判别、地图信息采集、翻译、语音转写、远程测试等多元化、个性化语言服务。
健全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政府应高度重视示范区内产业规划,准确定位示范区内产业布局,扶持语言服务产业以及企业内部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重视引进“语言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推进示范区内科研、教育、开发、研制、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探索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的“语言教育服务”新模式,注重语言项目管理、术语管理、翻译及本地化、MTI研究生职业化教育和培训等,打造政产学研的典范。
概言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略,其成功推进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语言服务“软件”设施建设。当前应该开展的工作是: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语言调查,找准语言服务需求方向,探索其语言服务的内容和创新策略途径。这项工作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对产业园区、智慧城市等其他类似区域建设亦有参考价值和示范效应。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