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发一个音,示范千百遍

发布时间:2018-10-10 09:25:20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浏览次数:

▲ 
    聋校老师用手捂住嘴,训练学生们的听力。郭菁荔 摄 

    老师和学生说话,为啥用手捂住嘴?原来这是市中心聋校老师在训练戴助听器的孩子发音。聋校的学生熟悉唇语,捂着嘴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听力……在这里,老师教一个简单的词汇,需要用上各种肢体语言;学生发一个简单的音,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 
    记者在学前康复班的课堂上看到,老师绞尽脑汁地训练2—5岁的戴着人工耳蜗的聋哑孩子发音。老师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变魔术、一会儿做游戏……“比如说‘a’,你可能说了十遍,孩子不一定开一次口,所以就想出做游戏的办法,诱导他模仿发这个音,发对了之后,还要让孩子第二次、第三次反复练习。也许这一节课中,孩子没有发出一个声音来,这一节课全是我们老师的声音。偶尔孩子发出一个咿咿呀呀的声音,老师就非常开心了。”学前康复班彩虹班班主任李雪梅告诉记者,有的孩子来这之前,无论是难受了或是表达其他需求,都只会发“me me me”这一种声音。“当他们来这里之后,我们引导着孩子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对于亲子同训的孩子,只要音调上有不同的变化,对他们来说便是语言了。” 
    中心聋校学前康复班实施“1+X+Y”康复模式。“1”是集体康复,“X”是个别化康复,“Y”是家庭康复。学校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听力和康复设备为听障儿童提供听力检测、听觉、言语及语言康复训练,针对听障儿童的不同特点,实施“一对一”个别化康复训练和语言主题教学集体康复课程。 
    记者在个训教室看到,集体课结束后,老师为一个孩子“开小灶”的情景。老师拿着一盒彩笔一遍遍地与身边的孩子对话: 
    “谁的笔?”“我的笔。” 
    “谁的笔?” “我的笔。”……老师还用压舌板帮助学生摆准舌位,纠正学生发音。 
    在亲子同训教室,家长和孩子共同在课堂上接受训练。老师指导家长,家长配合老师,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引下学习听和说。老师还会为家长提供每位孩子每一节个别训练课的全程录音,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听觉语言发展现状、训练计划与进程。 
    聋哑孩子占残疾孩子的五分之一左右。聋校全纳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副主任耿晓丽说:“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关键期,6岁前是抢救期,错过这两个时间段,孩子的发音器官将逐步固化,语言康复训练的难度将成倍增加。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康复,回归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是我们的责任。” 据了解,中心聋校的学前康复班已有近百名听障儿童通过康复,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 

爱心人士徐畅创办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 
挖掘独特天赋 因材施教“星星儿”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郑文斌 实习生 姬晓娜 
    本报讯 在市北普吉新区,刚创办的一所孤独症儿童训练学校已招收11个学生。这所名为“一起教育儿童潜能开发培训学校”的教育机构是由爱心公益人士徐畅创办的。 
    “我经常给贫困孩子捐款,但渐渐地,我觉得靠输血式的捐赠远不能解决问题。”徐畅在一次做义工时第一次接触到孤独症儿童群体,很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后来,徐畅认识了中国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应用行为分析(ABA)专业首位华人研究生吴航博士,在吴航的帮助下她开始将一种新的孤独症儿童教育理念引入青岛。 
    学校目前有13位老师,教区面积1500多平方米,配备专门的感统专区与多个功能性教室。“每个孩子我们都会详细了解他们的特点,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徐畅告诉记者,许多孤独症儿童有独特的天赋,比如绘画、音乐、记忆等等。她希望通过挖掘和发展天赋儿童,为他们联系相关的培训机构,并给他们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 
    “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管自闭症儿童叫做星星的孩子,但是我更希望他们不是来自遥远的星空,而是我们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徐畅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孤独症儿童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上学,将来他们能自食其力地生活。 


上一篇:2018年第二届中国语言康复论坛 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语言障
下一篇:酷狗打造听觉保护与无障碍适配暖心上线,让音乐更有温度